学术成果
一、先后开设的课程:
1、《中国出版史》(编辑出版专业本科专业课)
2、《出版文化学》(编辑出版专业本科专业课)
3、《中国历代禁书概览》(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全校通识教育课)
4、《民国时期出版经济与出版文化》(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学位课)
二、主要成果
论文类
1、《近世汉译西书在日本的流传》,《津图学刊》,1996年第3期
2、《晚明编辑家冯梦龙》,载《传统文化研究》第五辑,苏州:古吴轩出版社,1996年12月,7-80574-253-7
3、《亚东的广告宣传》,《编辑学刊》,1997年第6期
4、《追踪出版人自家的身世——评< 书局旧踪>》,《中国图书评论》1999年第11期
5、《我国第一份现代出版合同》,《中国出版》2000年第4期
6、《亦儒亦贾——市场条件下编辑的双翼》,《新闻出版交流》2000年第1期
7、《亚东图书馆与学者文人》,《新闻出版交流》2000年第2、3期
8、《新图书馆运动对近代出版业的影响》,《出版发行研究》2000年第7期
9、《书评与广告》,载王克瑞主编《出版编辑学通论》387~391页,北京: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,1999年12月,7-81004-864-3
10、《陆费逵与中华书局》,载黄凯卿主编《跨世纪出版业发展研究——< 二十一世纪出版业发展及人才培养>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297~309页,武汉: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出版社,2000年8月,7-307-02956-1
11、《中国畅销书百年回眸》,《出版广角》2000年第10期
12、《小说类图书与影视剧的联姻》,《中国出版》2000年第9期
13、《当前书店图书分类特点》,《出版科学》2001年第1期
14、《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出版情怀》,《编辑学刊》2001年第2期
15、《以出版配合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——论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之一》,《图书馆杂志》,2001年第7期
16、《我国私立图书馆的典范——论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之二》,《图书馆杂志》,2001年第8期
17、《着眼于全国图书馆发展大局——论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之三》,《图书馆杂志》,2001年第9期
18、《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》,《出版发行研究》,2001年9期
19、《关心老百姓的家庭藏书建设》,《图书馆论坛》,2001年第3期
20、《论出版业的发展对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》,《图书与情报》,2001年第2期
21、《湖北出版科研二十年》,《出版科学年评(第一卷)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02年增刊
22、《浅论中华书局对我国现代学术文化的贡献》,《出版发行研究》,2002年第8期
23、《中华书局的成功经营之道》,《编辑学刊》,2002年第3期
24、《一举成名天下知——中华书局创业经过及成功因素分析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02年第3期
25、《陆费逵与中华书局对中国文化的贡献》,载《陆费逵与中华书局》,168~215页,中华书局,2002年1月,7-101-02175-1
26、《< 小朋友>的编辑特点》,《编辑之友》,2002年第6期
27、《王建辉的出版研究及其新著< 新出版观的追求>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02年第4期
28、《试论教育与出版的关系》,《中国出版》,2002年第12期
29、《固本图新,从善如流——十年< 出版科学>读后记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03年第2期
30、《< 出版科学>力求闻达于诸侯》,《编辑学刊》,2003年第1期
31、《中华书局对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贡献》,《新闻出版交流》,2003年第1期
32、《< 中华教育界>对我国近代教育科研的贡献》,《中国编辑》,2003年第2期
33、《神往内山书店——书店旧踪之一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2年11月22日
34、《琉璃厂的商而儒者——书店旧踪之二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2年12月6日
35、《冷摊负手对残书——书店旧踪之三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2月14日
36、《“账底”的无奈——书业旧踪之四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3月7日
37、《分支机构与特约经销——书业旧踪之五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3月14日
38、《有玉有书——书业旧踪之六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4月4日
39、《书店里的乡里乡亲——书业旧踪之七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4月18日
40、《书局招新——书业旧踪之八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5月16日
41、《一路走来的现代书业广告(上)——书业旧踪之九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6月6日
42、《一路走来的现代书业广告(下)——书业旧踪之十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6月20日
43、《< 申报>上的书业春秋——书业旧踪之十一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7月4日
44、《杂志上的图书叫卖声——书业旧踪之十二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7月18日
45、《本版书的广告附页——书业旧踪之十三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8月29日
46、《不购买,也满足——书业旧踪之十三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10月24日
47、《出版之事,预先有约——书业旧踪之十四》,《中国图书商报》,2003年11月21日
48、《新潮社与< 新潮>杂志:民国时期中小书局研究之一》,《出版史料》,2004年第2期
49、《从新文艺书店的老大哥到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出版的劲旅:北新书局——民国中小书局研究之二》,《出版史料》,2004年第3期
50、《靠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的出版机构:良友图书印刷公司——民国时期中小书局研究之三》,《出版史料》,2004年第4期
51、《长于书业经营的张静庐》,《中国编辑》,2005年第1期
52、《书话体的藏书历史文化》,《图书情报知识》,2005年第5期
53、《民国时期出版企业的人员构成与管理》,《中国编辑》,2006年第2期
54、《存亡继绝的华夏旧书业——徐雁< 中国旧书业百年读后>》,《图书情报知识》,2006年第3期
55、《开先河卖杂志,谋方便为读者——张静庐和他的上海杂志公司》,《中国编辑》,2006年第6期
56、《2000—2005年中国出版史研究综述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06年第6期
57、《书目著作的历史沿革与当前应变---喜见2006年< 中国图书年鉴>出版有感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07年第1期,同时见:《中华读书报》,2007年2月28日
58、《出版竞争推动近代教科书的进步——以中华书局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为例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07年第2期
59、《张静庐给我们的四点启示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6年6月28日
60、《鲁迅,真为文艺尽力的高明编辑——出版史人物之一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6年10月11日
61、《巴金,多年不拿分文报酬的义务总编辑——出版史人物之二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6年11月4日
62、《韬奋精神,一脉出版思想的富矿——出版史人物之三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6年11月15日
63、《徐伯昕,同样是出版事业楷模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四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6年11月29日
64、《章锡琛,可敬的精明与气度——出版史人物之五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6年12月20日
65、《夏丏尊,不改教育家本色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六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7年1月14日
66、《叶圣陶,“开明风”的代表者——出版史人物之七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7年1月20日
67、《汪孟邹,行走于文化风云人物之间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八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7年1月27日
68、《赵南公:与创造社的恩怨得失——出版史人物之九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7年3月31日
69、《汪原放:标点校勘古典小说第一人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十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7年4月21日
70、《赵家璧:邀约名家书稿的能手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十一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7年6月16日
71、《伍联德:一个创业青年的书业传奇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十二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7年7月2日
72、《陆费逵:书商人格惟在一念之差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十三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7年11月24日
73、《舒新城,< 辞海>出版的功臣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十四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7年12月1日
74、《张元济,在出版中安生立命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十五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7年12月15日
75、《钱歌川,文学生涯从中华书局开始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十六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8年1月5日
76、《沈知方,纵横书业的经营奇才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十七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8年1月22日
77、《王云五,杂家做成大出版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十八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8年4月19日
78、《华之鸿,创文通书局留香西南——出版史人物之十九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8年12月13日
79《胡愈之,备受朋友怀念的出版智者——出版史人物之二十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9年6月13日
80《音乐家黎锦晖的编辑生涯——出版史人物之二十一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9年12月19日
81、《学习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》,《出版广角》,2007年第4期
82、《共享书香人家——为编制家庭藏书推荐书目的思考》,《出版广角》,2007年第5期
83、《抗战时期大后方书刊出版概览》,《出版发行研究》,2007年第7期
84、《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出版事业》,《出版发行研究》,2007年第12期
85、《抗战时期我国出版业的后方大转移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08年第2期
86、《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及其意义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8年第3期
87、《论我国出版业近代化转型的内外部因素》,《济南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8年第3期
88、《商务印书馆:近代出版机构中保持活力的典范》,《编辑之友》,2008年第5期
89、《音乐家黎锦晖在中华书局做编辑的日子》,《出版史料》,2008年第4期
90、《< 中国出版史>后记》,《出版史料》,2009年第1期
91、《文华图专与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学科建制》,《图书情报知识》,2009年第3期
92、《五四新思潮下的几项出版变革》,《出版发行研究》,2009年第1期
93、《民国时期书业广告的组织与运作》,《编辑之友》,2009年第5期
94、《民国时期书业广告的类型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09年第5期
95、《数字环境下的阅读推广》,《数字出版与出版教育:第二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2009年4月,高等教育出版社
96、《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供应社》,《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(第一卷)》,2009年11月,九州出版社
97、《论<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>的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》,《大学图书馆学报》,2009年第6期
98、《汪原放回忆录中的失收与误记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10年第4期
99、《沈松泉:与新书业有功之人》,《出版发行研究》,2010年第11期
100、《史家新著:< 山西革命根据地出版史>》,《名作欣赏》,2010年第31期
101、《张竞生:既开风气也为先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11年第2期
102、《红色出版的历史考察及启示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11年6月14日,《新华文摘》,2011年第16期转载。
103、《非常时期的书生报国——黎烈文和他创办的永安改进出版社》,《编辑之友》,2011年第7期
104、《陆费逵:坐言于教育,起行于书业》,《中华读书报》,2011年11月9日
105、《舒新城:治事深入社会,修己超脱社会》,《中华读书报》,2011年11月16日
106、《论专科专题书目在现今的价值与重振——以< 中国出版文化史研究书录(1978~2009)为例>》,《大学图书馆学报》,2012年第1期,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第5期全文转载。
107、《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出版科学系30周年的回顾与反思》,《出版科学》,2013年第5期
108、《无遍读之劳,有综览之益——< 新华文摘>的“前身”< 月报>杂志》,《现代出版》,2015年第1期
109、《抗战责任与期刊岗位——孙寒冰与他主编的< 文摘>杂志》,《中国编辑》,2015年第4期
110、《论近代期刊成长与社会性》,《出版发行研究》,2015年第12期
著作类
1、《把卷心醉——读书藏书》(合著),云南人民出版社,1997年9月,7-222-02148-5
2、《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文化贡献》(合著),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出版社,1998年7月,7-307-02566-3
3、《中国家庭适读书》(合著),宁波出版社,2000年10月,7-80608-362-3/Z.18
4、《中国百年畅销书》(合著),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年12月
5、《读书人家》(合著),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出版社,2007年7月,978-7-307-05511-7/Z.94
6、《中国出版史》(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),湖南大学出版社,2008年8月,978-7-81113-435-3
7、《书·阅读》,译作,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出版社,2008年10月,978-7-307-06615-1
8、《中国出版通史·民国卷》(合著,第二作者),中国书籍出版社,2008年12月,978-7-5068-1790-5
9、《民国出版史》(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),福建人民出版社,2011年6月,978-7-211-06265-2
10、《民国时期出版史料汇编》,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13年10月
11、《民国时期公藏书目汇编》,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15年5月
三、科研项目
主持的科研项目
1、 2005年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: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出版业研究(05cxw005,已结题)
2、 国家社会科学2002年重点基金资助项目:中国出版通史.民国出版卷(副主笔),已结题。
3、 bat365在线平台登录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:我国出版业文化发展的现状、问题及对策(已结题)
4、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委托项目:湖北出版科研二十年(已结题)
5、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: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(12FXW002),项目经费25万元
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研究的项目
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:图书出版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研究
四、获奖情况
1、2003年度湖北省出版科研学人奖
2、《中国出版史》获2009年度国家精品教材
3、《中国出版史》获2007-2008年度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。
4、《民国出版史》被评为2011《中华读书报》年度图书之100佳,获2013年第四届“三个一百”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入选图书。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,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,2013年。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。湖北省政府,2014年。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(人文社会科学)三等奖。